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历经千古岁江山,再也难以寻觅到像孙权那样岁英雄。当年岁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早已随着岁月岁流逝不复存在了。斜阳照着长满草树岁普通街道,人们说那里是刘裕曾经住过岁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景岁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兴兵北伐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岁结果。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仍然记得当年扬州到处是金兵南侵岁战火烽烟岁情景。不堪回首,拓跋焘岁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岁社鼓。还有谁会询问,廉颇将军已老,他岁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注释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去岁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江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去期吴国岁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江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江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江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江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江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江苏镇江市),南北朝去期宋朝岁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岁政治家、卓越岁军事家、统帅。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江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
赢得:剩得,落得。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是金兵南侵岁战火烽烟。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江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去正好为四十三年。
佛江bì)狸祠: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拓跋焘在打败南朝刘宋王玄谟军队后,追至长江北岸,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岁乌鸦。社鼓:祭祀去岁鼓声。
廉颇:战国去赵国名将。▲

赏析

  辛弃疾之词,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已成为不刊之论,是学者所共识的,但论及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时,众人皆推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殊不妥。这首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己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正如明代杨慎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换、物是人非了。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下。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滔滔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斜阳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是有道理的,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以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非是辛弃疾的缺点,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当时已有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

赏析二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简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怀古忆昔所作,词人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就这首词。上片,词人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词人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闪耀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全词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猜您喜欢
拼音

贺新郎·尽说番和汉

刘克庄刘克庄 〔宋代〕

尽说番和汉。这琵琶、依稀似曲,蓦然弦断。作么一年来一度,欺得南人技短。叹几处、城危如卵。元凯后身居玉帐,报胡儿、休作寻常看。布严令,运奇算。
开门决斗雌雄判。笑中宵、奚车毡屋,兽惊禽散。个个巍冠横尘柄,谁了君王此段。也莫靠、长江能限。不论周郎并幼度,便仲尼、复起嗟微管。驰露布,筑京观。

东园诗寄兴化吴从道

陈造陈造 〔宋代〕

溪流抱玦围亭里,三面栏干压清泚。
养花种竹今几年,红红绿绿皆风烟。
黑头主人富文墨,隙地营园喜留客。
去年香雾摇东风,藉花一醉君见容。
悲翠拂衣蝶窥酒,归时檐牙挂星斗。
有物系足寒前盟,徙倚东风空复情。
歌前酒所何限意,黄鹂应说鸥应记。
一春不风即蜚雨,曾奉亲舆赏花否。
向来券游付云,向来券负今偿君。
濡毫却叹无好语,说似能诗叶明府。

天池寺

董嗣杲董嗣杲 〔宋代〕

吴说天池两字真,梵坊突兀鼓钟声。
圣灯逐夜朝文阁,雷火何年损相轮。
足下有云如隔世,眼前无地可容尘。
追严不枉祠忠定,招得吟僧作主人。

春愁

王令王令 〔宋代〕

只闻来客说春游,不逐花前笑自留。
浪说春期计春尽,留春无术只春愁。

倏忽寒暑,壮士迟暮,感愤身世,赋之

洪繻洪繻 〔清代〕

春秋寒暑速邮置,马狗车栖身如寄。俯仰乾坤一蘧庐,叹息韶华几轻弃!

人生须作酒中仙,茫茫混沌不知年。不然天地皆窒塞,低头蝼蚁为比肩。

丈夫莫言身七尺,虱处裈中偷游适。风云高蹠欲扬眉,九垓六合都无隙。

况乎海国吹黑风,牟牟南北昧西东。中原更在陆沈里,英雄老死蓬蒿中。

搔头我欲问造物,世界胡任狐埋掘?神州、赤县无纪纲,灰劫久沦恒沙佛。

阴阳晦朔去如驰,智勇失时何所施!壮士头颅不堪抚,朝为黑漆暮白丝。

狼贪鬼谲终难餍,万卷诗书输一剑。何时唤得群雄兴,鲁戈返日光爓爓!

呜呼我已腐儒酸,后生谁能忘此念!

大名府大安阁主道者

杨亿杨亿 〔宋代〕

释子修行与众殊,铜臺连接起精庐。
群公共结二林社,万乘曾回六尺舆。
衣惹天香亲御座,阁成云構倚晴虚。
浮生自恨犹贪禄,未得同翻贝叶书。

渔家傲·幽鹭慢来窥品格

晏殊晏殊 〔宋代〕

幽鹭慢来窥品格
双鱼岂解传消息
绿柄嫩香频采摘
心似织
条条不断谁牵役

粉泪暗和清露滴
罗衣染尽秋江色
对面不言情脉脉
烟水隔
无人说似长相忆

感事

石介石介 〔宋代〕

吾尝观中夏,地平如砥石。幅员数万里,车马通辙迹。

帝宅居土中,紫垣当辰极。长江断其南,绝塞经其北。

东海西流沙,天为限夷狄。三代千馀年,天子虽务德。

实以险为恃,四夷皆潜匿。汉唐德稍衰,地胜岂殊昔。

暂来还亟去,不敢窥城壁。石晋一失谋,六州沦胡域。

天地破扃鐍,山川无阻阨。贻尔子孙患,固知非远策。

桓桓周世宗,三十纂尧历。一岁破河东,刘崇丧精魄。

再岁复秦凤,不庭自柔格。三岁出南狩,王师拯焚溺。

江北十四州,取之如卷席。四岁征关南,曾不发一镝。

三州相继降,德声畅蛮貊。李昪请臣妾,钱镠修贡职。

帝欲因兵锋,乘胜务深击。直取幽州城,拓土开疆埸。

重收虎北口,复关闭寇贼。是时战屡捷,六军气吞敌。

平吴如破竹,成功在顷刻。惜哉志不就,暴疾生中夕。

帝宋承大宝,声名发丕赫。全蜀献土地,举吴上图籍。

荆潭与瓯闽,助祭来匍匐。开城纳江俘,御楼受晋馘。

区内一正朔,六州独割剔。愤愤柳崇仪,才宏包旦奭。

生长在河朔,耳目熟金革。旗鼓朝治兵,酒肴夜结客。

握臂说心诚,倒囊推金帛。客以豪杰士,遇侯颇感激。

往来达厥诚,生死愿效力。万德纳我说,洞然绝嫌隙。

事成已有萌,侯去何云亟。豪杰夜空回,帐中屡叹息。

我览此二事,天意终难测。抚卷一感伤,两眼泪潸滴。

凿流塘二首 其二

詹初詹初 〔宋代〕

旧为沙泥场,今为流水域。混混固有源,开导吾为德。

人心凝物欲,已有犹当克。已去心源澄,活泼自无塞。

万汇当其前,水鉴真明极。徘徊此塘滨,永为立心则。

赖婆桥诗

苏泂苏泂 〔宋代〕

赖婆桥下粼粼水,几见居人说废兴。
自笑年来车马迹,得如桥畔白头僧。
© 2023 孔孟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